• 万恶的旧社会!1933-1946年,老百姓生活有多穷?_北平_年代_时期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2:00    点击次数:129

    旧社会的苦难与阴暗!这是我们对“新中国”成立之前的“旧中国”的深刻印象。然而,尽管我们对旧社会的落后、贫穷与丑陋有诸多概念,却缺乏能够直观感受其惨状的视觉资料。

    在本文中,我们将跟随德国女摄影师赫达·莫里逊的镜头,探访1933年至1946年期间北平街头的真实场景。上面的图片展示了一位忙碌的小贩,他正穿梭在北平的繁华与市井之间。

    在北平的一角,小吃摊前,一位看似乞讨者般的摊主正在忙碌地经营着生意。那个时期香港的卫生条件是相当差的,显然是如今的“饮食安全标准”所无法接受的。

    category:history,content:

    展开剩余78%

    某个街头,一位卖竹席的男人出现在镜头中。照片的拍摄时间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那时大清王朝早已不复存在,但这位摊主却依旧身着长袍马褂。可以想象,那时的人们对床铺的需求或许很大,而这种竹席的尺寸大概有三米宽,而如今标准大床的宽度不过1.8米。

    不远处,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正在销售帽子和围巾,他面容清秀,浑身散发出一股书卷气。或许他曾是某位地主或资本家的儿子,但由于家庭的败落,他不得不走上街头,靠卖货为生,生活无奈而辛酸。

    街头的另一侧,一位老者正在出售烟斗。在那个年代,抽卷烟并不流行,大家普遍使用的是带杆的旱烟袋,吸烟者直接购买烟草,将其切成丝状放入烟杆,即可享受烟草的香气。

    身穿朴素衣衫的一位大爷正在叫卖竹筐。在旧社会,塑料制品尚未出现,而金属制品则因其昂贵而难以普及,普通家庭多依靠竹制的日用品来满足日常需求。

    透过镜头可以看到,一个年轻的小哥在街角卖烤红薯,那个年代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,连一辆三轮车也难以负担,更不用提购买摩托车这样的奢侈品了,摊主只能依赖木制的简易推车。

    而这位穿着长袍的大哥似乎经济状况稍好,他使用板车经营着一个移动杂货摊。在那个时期香港,街道上人流量相对较少,摆摊常常被认为不会影响市容。

    在北平的街头,也能见到一位高大的小伙子,正费力地挑着一担日用品,扛着水壶和鸡毛刷等。他的身形高大,努力的神情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,似乎在与生活的重担抗争。

    民国时期的北平,毕竟是座大城市。街角已经可以买到外国香烟的小摊,仅有富裕家庭才消费得起的“洋货”反映着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。然而,这位大姐的衣着却显得有些素朴,衬托出旧社会的影子。

    看到这一切,小编不禁觉得仿佛穿越了时光。那位售卖鱼的老哥穿着短袖衬衫,怎么看都不像民国时期的人,倒像是90年代的打扮。然而,这些确实是赫达·莫里逊在1933至1946年期间北平街头拍摄的真实瞬间。

    发布于:天津市